元煊生活注册加盟中心

1.jpg

最强老北京小吃火速集结!带你京味儿填满胃!

提到北京,您能想到什么?


是高楼林立, 是上下班匆忙的人们


还是生活的快节奏?


其实, 能代表一座城市特色


也让您念念不忘的是那些特色小吃










糕 点 类


切 糕


看到“切糕”这两字您先别紧张,


不是那几万一块的切糕。


咱老北京的切糕是带枣有豆沙的那种。






这吃食,一年四季都有,


夏天凉着吃,冬天热着吃,


旧时卖切糕的摊位,


冬天冬天还可以应顾客要求浇上热桂花饴糖。




(图片来自下厨房:我就是女王)



黏软的切糕,有江米和黄米两种,


不过后者现在已经少见。


有些切糕是四层江米三层豆沙,


也有两层江米一层豆沙的。


还有用枣泥代替豆沙的、或是一层豆沙一层枣泥,


各家都不太相同。


但不管馅儿料如何,最后都要在大锅中蒸熟。




(图片来自大众点评:桃子饭团)



旧时,街头卖切糕的可称一景,


卖切糕的大多是回民。


切糕摊或推车卖都是在板子上蒙一块干净的蓝布,


上边放着案板,摆着切糕。






当然光这么摆着肯定是不行的,


这过一阵风,还不全脏了,


别急,您瞅那红白相间的切糕上面可蒙着湿白布呢,


现买现给您切。







蜜 制 类


蜜 麻 花


因形似人的耳朵,所以蜜麻花也叫“糖耳朵”。






软糯焦脆香的蜜麻花,制作它可是一门手艺活,


其中还有两个最重要的步骤,缺一不可,


一是要慢火炸透,否则不焦不脆,


二是“过蜜”时要充分,一定要浸透,


否则掰开里面都是白面,不如改吃炸馒头片。






一个好的蜜麻花,


应该是外表色泽亮丽、吃起来甜而不腻,


用手从中间掰开,如藕断丝连。




过去,以南来顺的蜜麻花最有名





豆 类


老 豆 腐


在老舍先生的《骆驼祥子》里有这么一段:


"歇了老大半天,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:


醋,酱油,花椒油,韭菜末,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,


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,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;


捧着碗,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,


他的手不住的哆嗦。吃了一口,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;


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。


一碗吃完,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。


半闭着眼,把碗递出去:再来一碗!"





老豆腐和它的亲兄弟豆腐脑,


这个印象里早上才会出现的吃食,


其实在过去,有很多都是下午才出摊开始贩卖的。






旧时,鲜鱼口下四条北口的城墙下有个卖老豆腐的老头,


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出摊,来吃的都是周围的街坊,


自带干粮,就着碗热乎乎的老豆腐,可别提多香了。





过去每次写老豆腐的时候,都有人在后台留言问小编,


“这老豆腐和豆腐脑有什么分别啊?”


其实很多文章都把二者混淆了。




您猜猜哪边儿是豆腐脑?



在梁实秋《雅舍谈吃》曾说起豆腐脑与老豆腐的区别:

"北平的豆腐脑,异于川湘的豆花,

是哆哩哆嗦的软嫩豆腐,

上面浇一勺卤,再加蒜泥。

老豆腐则是另一种东西,是把豆腐煮出了蜂窠,

加芝麻酱韭菜末、辣椒等作料,

热乎乎的连吃带喝亦颇有味。"




虽然它们都是以黄豆为原料,


都需磨成浆、滤去豆渣,


但老豆腐点的是盐卤,


这样点出来的豆腐较坚韧,所以叫老豆腐,


而豆腐脑点的是石膏,所以软烂细嫩,叫豆腐脑。




芸 豆 饼


芸豆饼选用的是红芸豆,


不去皮连皮一起吃,


如果芸豆去皮,那制作出来的吃食就不能叫芸豆饼了,


您啊,该管人家叫芸豆糕了。






过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常能见到


卖芸豆饼的小贩推着一辆独轮车,


车上装着热腾腾的芸豆,上边盖着白色棉被。


芸豆饼现买现做,


只见小贩用白瓷小碗装满煮好的芸豆,


倒入方巾布帕中,撒上少许花椒盐,


双手将方巾收拢拧成一个团,然后用双手击掌使劲儿一拍,


一个边厚心薄的圆形芸豆饼就出炉了。






肉 类 小 吃


在过去的北京,每隔三个胡同就会有一家羊肉床子,


而今儿个说的这羊肉包子和炸回头就是它的附产品,


当然在其他地方也能买到它们。







羊 肉 包 子


要说这羊肉包子,分季节换馅儿,


秋、冬买的是羊肉白菜馅儿的,


春天是羊肉韭菜的,


等到了夏天,又变成羊肉西葫芦馅儿的了,


但唯一不变的是每天下午三、四点钟左右开卖。






炸 回 头


炸回头,


虽然叫“回头”,但形状却似一对儿对着的饺子。


制作时,对头一捏,放入油锅炸制,吃起来口感外焦里脆。






炸回头的馅儿分荤素两种,


荤的以牛羊肉为主,


素的是以胡萝卜、木耳、鸡蛋等等为主,


也有豆沙馅儿的,不过这种不常见。


过去一到春天,还会有人家拿刚长出来的韭菜来做馅儿。






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,


有一家烧饼铺,因为店主不善经营,所以买卖一般。


有一年中秋节,铺子里生意萧条,都晌午了还不见食客上门。


店主待着没事儿,心想:既然没人来吃,


那就自己做点儿“差样儿”的吃吧。


于是买了些牛肉馅,拌好之后用烧饼面擀成薄皮,


包成元宝状,图个吉利,然后过油炸,准备自家食用。






没想到忽然从外面进来一个人买烧饼,


这个人见店主正在制作一种造型新奇的食品,于是就买了几个。


原来这位是个馆驿的差人,是替官员出来买吃的。


官员一尝,觉得味道甚好,而且外形像个元宝,很是吉利。


于是打发差人回去又订购了一盒,让店主送到馆驿,


请众人品尝这一新问世的食品,大家品尝之后齐声叫好。


从此这种食品名声大振,官民竞相购买,烧饼铺的生意也日趋兴隆。


因为第一位食客去而复返,所以店主给这种食品取名“炸回头”。






关于名称的由来,还有另一种说法,


说是因为外形像元宝,包的时候,


面皮需要四面回头,因此得名“炸回头”。







看了这么多,你最爱的北京小吃是什么呢?




转载自:北京早知道



(点击图片收获往期精彩)
















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


部分资料参考:《饾饤琐忆》,

王志民《老北京的芸豆饼》及网络,

转载自:北京四九城


ABUIABACGAAgm9_BzwUom4rFqgEw5gc48gg.jpg

注册程序

(一)长按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注册并下载APP



1.jpg



2.jpg


(二)长按或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注册并识别下面的二维码下载APP

1.jpg